「你這麼覺得,我一點也不會怪你,因為換了我,也一定會有相同的感受。」

「人類普遍渴望得到同情。孩子會急著展示傷口給你看,甚至會故意傷害自己以博取大量的同情。成人也一樣⋯⋯講述各種意外、疾病、尤其是手術的詳細經過。對真實或虛構的不幸而自憐,可說是普遍的現象。」——亞瑟・蓋茨,教育心理學。


  小時候的我是體育班,只要受傷就會急著跑去找教練,又或是爸爸媽媽,跟他們說我今天很怒力,都練習到破皮了。通常大人們都會覺得很不捨得給予一些鼓勵,而這時的我就會得到滿足。

  仔細想想這樣的情形發生在生活的周遭,以Instagram的限時動態為例,你有沒有常常看到比較負面的訊息呢,且通常是黑底白字,抒發一些心情的問字,通常會用點點點作為結尾給別人一些想像的空間。甚至我自己也做過這樣的事情。

  而做這些動作除了是要抒發自己的情緒以外,也只是渴望得到安慰而已。

 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低潮期,每個人也都知道走出低潮期後的自己會更強悍,但往往在當下卻不知道該怎麼辦,這種事情很普遍,也很正常。試想一下,如果在你低潮的時候有人鼓勵你、給予你需要的同情時,你會不會對他萬分感激?

  這也是溝通學上時常提到的觀念:以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、真誠地給予協助。通常遇到這類型的貼文我都會試著問朋友說:還好嗎?怎麼了嗎?有什麼我可以幫得上忙的嘛?不要客氣捏!

  也許我們花了五分鐘、十分鐘與別人聊聊,這一小段的時間對他來說卻有可能是需要花上五十分鐘、甚至五個小時才有可能走出來的低潮得到舒緩,不也是一件美德嗎?沒有一個人總是那麼強悍,總是活力滿滿的往前衝,每個人都會累,而這個時候不管是誰,都需要安慰。

真誠的站在別人的角度,替他感到同情


  「你這麼覺得,我一點也不會怪你,因為換了我,也一定會有相同的感受。」像上面這樣的詞句,別人一定無法和你起爭執。在你說這句話的時候,要百分之百誠懇,否則對方也一樣能感受出來。——卡內基,溝通與人際關係。

  學會避免與他人產生爭執,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適時的幫助他,也許最後的收穫連你也意想不到。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